先是《黑神话:悟空》在全球游戏市场掀起风暴,在E3展会上被誉为“下一代东方奇幻的定义者”,世界首富马斯克也用换头像来以示敬意。
接着,沉寂多年的李子柒回归,作为YouTube千万粉丝博主,她创造了一种“中国生活方式美学”,温暖、和谐、诗意,成为外国观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一位西方观众在 YouTube 评论区这样写道: “在世界最需要她的时候,她回来了”。
时间来到 1 月初,在 TikTok被威胁封禁的前夕,大批美国人涌入RedNote小红书“避难”,他们交换猫咪照片,还交换彼此的生活。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两大国的普通人,跨越信息壁垒,展开了直接、真实、毫无滤镜的对话,史称 “中美互联网正式建交”。
在持续的对话中,许多外国人第一次意识到,中国并不是刻板印象中的“千篇一律”的工厂国,而是 一个充满活力、繁荣多元、富有创造力的社会。
接着,就是DeepSeek R1横空出世,彻底点燃了硅谷的科技圈。相比 OpenAI 训练 GPT-4 消耗的数亿美元,DeepSeek R1 仅用了不到 600 万美元的成本,但其性能却足以对标全球顶级 LLM,这不仅让 OpenAI 紧张起来,也让整个硅谷重新审视中国 AI 的竞争力。
在苹果商店,DS一度超过ChatGPT,在安卓商店,DS上线短短3周,就有2300万的下载量
面对DeepSeek的崛起,
彭博社观点专栏作家凯瑟琳·索贝克都开始反思了,说:
“西方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认为中国只会抄袭。
但事实是,硅谷最近'不得不转向推出中国科技产品的山寨版'。其中包括 Meta 对 TikTok 的模仿;OpenAI对DeepSeek的跟进等等。
而且别忘了,几千年来西方人一直在“山寨”中国的科技:丝绸、瓷器、火药、印刷术、茶叶、马镫、犁铧…… 英国科学史学家李约瑟写了一本极其详尽的多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系统性地提醒世界—— 人类文明的许多技术诀窍,都源自中国。”
一系列密集的事件,都在提醒着我们,中国文化/科技的影响力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全球认知。
而这,恐怕连“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者——美国政治学家约瑟夫·奈尔——都未曾预料到……
20世纪末, 美国政治学家约瑟夫·奈尔(Joseph S. Nye Jr)在其著作 《权力的变迁:世界政治中的相互依赖与软实力》(Bound to Lea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中首次提出了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
他的核心观点是:
一个国家的全球影响力不只依靠军事实力和经济力量,更取决于其文化、价值观和制度吸引力。奈尔的理论将国家实力分为两类:
一个是硬实力(Hard Power)= “胡萝卜+大棒”策略(军事威慑、经济制裁、政治施压)
另外一个是软实力(Soft Power)= “吸引+认同”策略(文化影响、价值观传播、外交魅力)
一个国家可以依靠硬实力赢得战争,但想要赢得人心,必须依靠软实力。而文化、价值观和外交关系更容易长期稳定地塑造国际环境。
正如《孙子兵法》所言,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按照这个理论,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长期占据全球文化霸权,毕竟,在全球化的过去几十年里,西方一直是文化输出的绝对中心,是国际话语权的掌控者,从好莱坞电影到迪士尼童话,从麦当劳、耐克到Facebook、Netflix, 几乎所有的文化消费符号都由西方塑造。
而中国,尽管在经济上迅速崛起,成为全球制造业和科技创新的重要中心,却始终被诟病“软实力不足”。
换句话说,中国“制造”了世界,但却没有真正“影响”世界。
为什么?
因为全球话语权,不在我们手里。
在国际媒体生态中,CNN、BBC、《纽约时报》主导着叙事权,西方媒体塑造着世界对中国的认知。而中国的声音,要么被边缘化,要么被误读。
更深层次的挑战是: 中国的故事,如何让世界听懂?当然这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更这关乎叙事方式、文化符号,以及全球受众的情感共鸣。
然而,一切正在改变。
因为最关键的变量出现了,它便是——技术。
每一次文化浪潮的崛起,都伴随着新技术的突破。
从电影到电视,从互联网到社交媒体,每一次科技变革,都是一场文化权力的重新洗牌。
当约瑟夫·奈尔在上世纪末提出“软实力”概念时,他主要关注的还是电影、音乐、书籍等传统文化载体。
请注意,这时候的全球文化的传播是单向的:
美国文化是主导者,而其他国家是接受者。
但在 2020 年之后,文化权力的版图变了。
软实力的核心战场正在向 AI、短视频、社交媒体、电子游戏等新兴技术领域转移。
文化早已不再是单向输出,而是一种“去中心化文化传播”模式,全球范围内的个体、社群、算法共同决定什么内容能够影响世界。在这种模式下,
最关键的变量已经不再是电影、音乐,
而是人工智能和算法推荐。
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它生产什么内容,
更取决于它如何让内容触达全球用户。
我们拿TikTok举例。
TikTok的成功并不仅仅在于它是一个短视频平台,
而在于它改变了内容传播的方式,
进而改变了文化模式、价值观传播和全球化文化趋势。
2024年,TikTok全球用户破16亿,仅美国就有1.5亿用户,大多数是青少年。更夸张的是,他们每天在 TikTok 上花近1小时,比刷新闻、看电影的时间都多。
但TikTok的玩法完全不同—— 它不需要你选择,而是由算法决定你看什么,而这种决定并非随机,而是精准算法推送的结果。
这种机制的变化,顺势带来了几个深远的影响:
首先是“边缘文化的破圈”:
过去,一个普通美国年轻人如果对中国文化不感兴趣,他大概率一辈子都不会去接触它。
但是,TikTok的算法可能会在某个随机的时刻向他推送一条关于中国美食的短视频,或一个穿着汉服的时尚博主,抑或是一首《青花瓷》的 remix 版。用户在无意识中被带入新的文化体验,曾经的小众文化能够快速渗透到全球视野之中。
正如当年全球年轻人因为动漫爱上日本文化一样,今天的TikTok用户,也可能因为一个10秒钟的短视频,对某种新的文化产生兴趣。
其二是文化制造方式改变:
TikTok不仅是在传播文化,更是在制造文化。过去,一首歌想要风靡全球,得先在欧美音乐排行榜上出圈,
而现在,很多音乐作品因为在TikTok上被短视频使用,而迅速成为国际大热的单曲。
更有趣的是,TikTok将注意力经济做到了极致:
用户的注意力被切割成数十秒的片段,每间隔几秒就可以“爽”一下,这种短暂的快感,让用户不断地“上瘾”地往下刷。相比起一部长达2 小时的电影,年轻人更愿意在几十秒内获得即时反馈的满足感。
这种模式对传统娱乐产业(如好莱坞)造成了巨大挑战。2024年全球发行的电影多了,但票房却明显下降了,这不仅仅是疫情的扰动,更重要的是短视频平台的冲击↓
正因为如此,在过去,全球文化趋势的制造者是好莱坞、MTV、日本动漫、欧美音乐榜单;
而现在,文化权力的天平正在倾斜,
谁掌握了算法,谁就掌握了全球文化话语权。
如果说短视频和社交媒体改变了全球文化的传播方式,
那么人工智能则将直接触及文化认知的核心。
在《超级智能》一书中,哲学家尼克·博斯特罗姆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观点——人工智能不仅仅是技术,它将影响人类思维的本质。
如果AI能够决定哪些信息被推荐,哪些观点被放大,甚至哪些历史被记载,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个信息工具,而是新的文化塑造者。
仅仅在一年前,我们还是用搜索引擎获取信息——
在搜索框里输入问题,浏览多个网页,从不同的来源获取信息,自己做出判断。
然而现在,我们直接向ChatGPT、DeepSeek、Claude等AI助手提问,
短短一年间,我们已经习惯让 AI 替我们筛选信息,告诉我们“世界的真相”。
那么接下来呢?
如果AI可以决定如何解读一场国际冲突,如何描述某国的经济政策,哪些历史事件应该被强调,哪些应该被淡化…… 如果AI能够决定哪些信息更重要,它就不只是一个“知识提供者”,而是一个“文化与价值观塑造者”,是一个货真价实的“话语权掌控者”。
不过,人工智能不是中立的,也不可能是。
它的训练数据、设计者的文化背景、优化目标,都会影响它的世界观。
举一个例子,西方主导的 AI(如ChatGPT)可能在国际关系、政治观点、历史叙述上体现出“西方视角”。
但相对的,中国式 AI(如 DeepSeek)可能更关注集体主义、国家发展、技术自立等东方价值观,强调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务实治理的优势。
比如当用户问不同的AI:“中美之间的科技竞争谁更领先?”
你会发现两者的回答侧重点不一样。
再比如当用户问AI,如何看待“一带一路”等相关内容时,两者的回答也大相径庭——我们就不放图了,欢迎大家自行探索。
同一个问题,两个不同的世界观。
这不只是信息的不同,而是文化认知的分裂。
未来,来自东西方的两个青年,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 AI,形成截然不同的历史叙述、社会理解,甚至是世界观、价值观。
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话语权之争。
它超越了电影、音乐、文学这些传统文化领域,
而是进入到人类思维模式的最底层。
所以说那些掌握AI技术的国家和公司,
实际上就成为了全球文化认知的幕后操盘手。
软实力竞争也就变成了“AI vs. AI ”:
谁的AI能有更有竞争力,有更多的全球用户、能提供更高质量的回答、更“懂”用户、有更完善的基础设施与AI生态,谁就拥有了塑造全球文化认知的权力。
所以,DeepSeek的超低成本+开源,能让更多开发者加入,能让更多企业基于它做AI产品,形成自己的AI生态,从而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这是目前为止,中国在全球AI竞争中打出的一张“王牌”。
时间已经来到了2025 年,文化竞争的本质已经发生变化。
这不是一场电影大战,也不是音乐排行榜的竞争。
而是谁的科技产品能够定义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
更具体的,就是我们说到的——
算法、AI、生活方式、文化叙事……
现在,中国正在这些领域迅速崛起,
但这条路注定不会平坦:
文化认同、地缘政治阻力、技术封锁等,这些现实挑战都在影响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进一步扩展。
拿文化认同来讲。
好莱坞电影、日本动漫、韩国 K-pop 之所以能够形成全球影响力,并不只是因为它们传播得广, 而是它们的叙事方式、审美体系、娱乐模式能被全球年轻人主动接受,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中国需要更多具有全球叙事能力的作品,如《黑神话:悟空》,它的成功不仅仅因为它是中国的《西游记》,更是全球游戏玩家都能理解的英雄旅程—— 只有当中国的文化产品不仅仅是在“向世界介绍自己”,而是能让全球用户在情感上与之共鸣,才算是真正建立了文化软实力。
同时,我们要意识到,这场文化竞争不仅仅是市场上的博弈,
更是一场深深嵌入全球政治格局的游戏。
从TikTok的封禁风波可以看出,美国政府之所以步步紧逼,并不只是因为“数据安全”问题,而是因为TikTok是第一个真正打破美国社交媒体垄断的中国产品。所以封禁 TikTok的核心目的之一,就是采取限制措施,防止中国在文化科技领域的进一步崛起。
但,真正决定中国文化软实力能走多远的,并不是TikTok能不能在美国市场活下来,而是中国是否能建立起完整的文化传播生态。
我们想要在全球文化竞争中真正站稳脚跟,就不能只依赖单个爆款产品,而必须打造自己的全球文化传播生态,包括文化内容制作、内容的全球发行体系,短视频平台、AI信息流推荐系统,以及一整套可以承载全球用户、并让他们习惯使用的科技产品——
这是目前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中最艰难、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如果中国能够在全球化适配、技术突破、文化认同等方面找到平衡点,
那么未来十年,世界的文化版图将迎来一次根本性的变革。
软实力的终极问题,
是“谁定义了世界的思维方式,谁能影响下一代人的认知”。
幸运的是,在这场科技与文化融合的竞赛中,
中国已经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
▼ 点击下方关注TOP创新区研究院(TOP_Lab)
看完想跟我们交流互动?
欢迎扫码加入TOP读者群
↓
二维码只存续到2月11日
如果二维码失效,请后台回复“入群”,
扫描最新二维码,期待群里见到您❤️
创新区研究,就在TOP研究院。
TOP Lab (TOP创新区研究院) 是 FTA 的创新研究引擎,专注于为城市、企业和 园区提供系统化的前瞻洞察与战略建议。基于Talent(⼈才)、Organization(组织)、 Place(区域)三⼤核⼼维度,TOP致⼒于探索全球创新区的发展规律,并结合本⼟实践,为区域发展和企业创新注⼊新的价值维度。
FTA Group:用技术和艺术引领未来。
FTA Group致⼒于成为产业创新区综合解决⽅案的领导者,整合设计、运营和产业服务,提供全⽣命周期服务。
作为中国产业地产领域设计实践数量最多的机构之⼀,FTA凭借逾1200个办公及产业地产的设计及咨询经验(其中包括3个国家级综合性科学中心的重点项目、多个世界500强总部或区域总部等),已为多个⾼品质业主打造独特的成功体验。
在区域发展和产业规划中,FTA始终秉承专注、⼀体化服务与国际视野,为客户提供从研究、策划到设计的全流程⽀持。我们深耕产业科创园区和产业⽚区领域,成功助⼒上海张江、临港、漕 河泾、市北、G60、闵开发、杨浦科创等重点产业⽚区落地标杆项⽬,此外,在BioBAY、中关村⽣命健康园、张江药⾕等顶级园区的设计中,FTA始终是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量。
我们服务的客户包括:市北高新、张江高科、天安骏业、上海地产、小米科技、罗氏制药、阿里巴巴、迪士尼、西门子、凤凰卫视、上海港城集团、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等知名品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